济南2018年底一半新楼实现“产业化” 企业等来黄金节点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发布:2015-05-29 阅读:1942
到2016年底,全市采用住宅产业化技术建设的项目面积占新建项目面积的比率不低于30%,到2018 年 底 不 低 于50%……去年下半年,济南陆续出台利好政策,从“再拿不到项目就要关门大吉”到迎来“黄金节点”,已经“只赔不赚”10多年的万斯达终于松了口气。
为培训首批住宅产业化学员备课,争取政府保障房项目,加大研发投入,督查样板工程……用万斯达集团董事长张波的话说,这是他10多年来最开心也最忙活的一段日子。“去年企业到了最困难的时候,如果再拿不到项目,真的要关门大吉了。”说起这半年多的经历,张波感觉像是在做梦。
“地产界的好朋友都说我是傻子、疯子,放着圈地售楼的钱不赚,非要一头扎进几乎看不到希望的住宅产业化领域,不但赚不到钱还天天赔钱。”张波是个典型的技术控,对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玩意儿特别感兴趣。2003年,他到日本访问时,看到当地装配式建筑非常发达,敏锐地意识到这就是我国未来建筑业的方向,回国后,他果断放弃了地产开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向住宅产业化转型。
“我们起步很早,当时全国还没有几家企业尝试产业化模式,而这里面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很多,科研创新又是个烧钱的活,为了掌握更多核心技术,集团十年来仅研发一项就投入一个多亿。”他介绍,为解决装配式建筑中的三板问题,他们花3000多万元买断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研发的PK装配式专利,该项技术曾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至今还是本领域的全国最高奖项。万斯达随后又投入近两千万元研发了PK板的生产工艺、设备与模具,而这几年仅仅是报废的设备半成品、各种模具就达上千吨、各种实验构件上万立方米,费用已很难计算。
济南住宅产业化却并未像其想象的那样红红火火发展起来。由于没有项目,为了保证企业正常运行,防止资金链断裂,张波前年曾忍痛卖掉了位于济阳的一处厂区,换来的9000多万元全部投入研发和运营。而就在万斯达快要坚守不住的时候,济南去年下半年出台了扶持政策,由于技术储备和企业实力广受好评,万斯达当时一口气拿到了3个政府项目,除港新园项目外,西蒋峪小学、幼儿园2万平方米,滨河集团保障房5万平方米的项目也都在建设中,三个项目的装配率均达85%以上。
张波告诉记者,时下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黄金节点,集团已准备今年国庆节后在新三板上市,争取募集更多资金并拿到更多项目。延伸阅读济企跑马圈地 争建样板工程
跃跃欲试的不仅万斯达一家,不少之前从未涉及相关业务的企业也纷纷转型投身住宅产业化大潮,山东乾元泽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日前,市发改委发布了一条消息,经省发改委认定,乾元泽孚公司荣获山东省建筑节能墙体材料工程实验室称号,在该企业负责人彭泓越看来,获得该荣誉虽然只能拿到几十万元的补贴奖励,但却给企业增加了一份逐鹿产业化市场的信心。
“我们以前一直做保温材料研发,算是与产业化有点关系吧。”彭泓越告诉记者,他最初是做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后因行业竞争激烈,他转而进入建筑节能行业,公司当前的拳头产品即绿色墙体保温层,所用原料为工农业固体废弃物,比如秸秆、煤灰等,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前期也关注过住宅产业化产业,我们认定这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一直在等待时机,当济南市下发推动产业发展文件后,我们第一时间聘请了专家并组建了研发团队。”
被彭泓越高薪请来的专家不是别人,正是万斯达集团创始人之一、建筑结构领域专家王示。“我对万斯达的技术储备很了解,这些年一直在关注产业化发展,现在企业已吸收掌握了关键技术,而且探索出一条不同于万斯达的发展之路。”王示介绍,他们前不久和山水集团合作,利用后者闲置的水泥生产线和熟练工人,经他现场培训后,目前已能够生产出达标的内外墙板。在他看来,这种关键部件代加工的模式可以让企业将更多精力用于研发新技术,为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储备更多的专利产品。“我们属于后来者,时间就是生命,现在要抓好研发和销售两大块,中间的生产环节就交给合作单位了。”
该公司去年已在新三板上市,目前资金压力不大,其在济阳县崔寨青宁工业园内的生产厂区也已经转型尝试制作产业化专用楼板,下一步还将采购专用机械设备,为将来规模化生产储备生产力。“当务之急是争取到至少一个政府投资类项目,建成一个样板工程,企业就可以在业内立足了。” (记者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