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央企总部外迁的“山东机会”

发布:2022-11-07  阅读:673

前 言
图片


近期,“山东是北方经济的最后一道防线”、“上半年山东GDP增量跑出全国第一”等热点事件持续引发网络热议,山东省的美誉度开始企稳回升。

的确,从2020年开始,随着新冠疫情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山东凭借扎实的实体经济几乎成为全国最靓的仔,摆脱了“下一个东北”的标签,继续保持在中国经济的第一梯队里。

这让山东在“央企总部”离京外迁的大潮里,有了更多底气寻找其间的“山东机会”。

2022年可以看作是央企总部外迁的爆发之年。

图片


在国家提出“北京市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核心”7年之后,央企总部的外迁进程明显加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的总部分别从北京迁往深圳、武汉、上海,新成立的中国稀土集团总部落户江西赣州。

此前,重组而成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中国华能集团在雄安新区选定新地址。

所有的省市都在这波大潮中倾尽全力。

因为,央企总部代表的不仅仅是强可敌国的“GDP”,更是国家核心支柱产业的“链长”地位。谁拿到了这张牌,谁就是这个产业的武林盟主。对地方政府来说,央企总部入驻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拥有了一家龙头企业,而是核心产业崛起破局的破门锤。

在我国目前的97家央企中,北京以70家高居第一,上海8家位居第二,广东5家处于第三,山东一家没有,这和唯一拥有全部42个工业门类的实力并不匹配,也并没有体现出距离北京最近的经济大省的区位优势。

直到今年5月,山东才在这一战场实现破局。烟台迎来注册资本228.53亿的央企总部的消息刷屏--中电投核电有限公司完成从北京迁往烟台涉及的工商变更注册手续,标志着国家电投核能总部正式落户烟台。这是这波央企外迁潮中,山东第一次有所斩获。
 
可以预见,央企离京外迁,无疑是一次全国各省、特别是强省抢夺资源重新分配的巨大机会,也引发一场不亚于争夺特斯拉第二工厂和比亚迪落户的区域竞逐。

山东的机会在哪里?

为什么是山东烟台?




此次国家电投将核能总部落户烟台,这对烟台建设核电产业集群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国家电投是中国五大发电公司之一,中电投核电有限公司(国家电投核能总部注册实体名称)是其二级子公司,注册资本2285253万元。

图片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目前,山东核电产能在全国排第六。从这张图看出,央企核电总部迁址山东,而非核电产能全国前三的广东、福建,浙江,不能不说是山东抢抓央企外迁战略机遇的一个重大成果。

2021年9月,国家电投集团总部与山东省签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10月,国家电投集团与烟台市政府签署《“碳达峰、碳中和”全面合作及项目投资发展协议》,决定将国家电投集团核能总部迁往山东烟台。2021年12月30日,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国家电投董事长钱智民共同为国家电投核能总部基地落户烟台揭牌。

对于山东来说,在不断加码的能耗指标下,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已成定局。2020年,山东煤电发电量5067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目前山东已明确了煤电、可再生能源与核电、外电入鲁三个“三分之一”的电力结构调整目标,核电已然成为山东绿色能演转型的选择,而这个发力点正在烟台。

图片

海阳核电站

海阳核电站是由国家电投投资建设的核电站,也是山东省首个在运营核电项目。2019年,山东海阳核电核能供热项目一期工程第一阶段正式投用。2021年冬,海阳核电站正式为60万人口的海阳市供热,使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由此减少了每年冬季供暖10万吨原煤消耗,居民住宅供暖价格也由每平方米22元降至21元。

目前,海阳核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已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预期到2023年具备供热能力3000万平方米,可向莱阳和烟台市全市域延伸供热。

在央企总部还没有实行外迁战略时,烟台已规划建设核电装备制造业,目前已有30多家核电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初步形成集核电研发、装备制造和推广应用等较为完整的核电产业链发展体系,同时还在规划布局莱山、海阳、招远、蓬莱等四个核电(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今年4月,总投资1.5亿的山东万核电气有限公司在烟台注册成立,这是烟台首个核电关键仪控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落户。

在山东,胶东半岛发展核电产业优势明显。2021年12月,位于威海的华能石岛湾核电项目开启带核功能运行。在2022年山东省重大准备类项目名单中,中广核招远核电项目、海阳核电站项目3、4号机组工程在列。

央企总部迁址服从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吗?




自2014年,中央明确提出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政策以来,每隔两年就会有央企总部迁出北京。

但是从去年开始,央企总部外迁的进程显著加快。一年之内,先后有8家央企总部宣布乔迁新址,蔚为大观。

央企一向被视为中国经济的“主心骨”,央企总部更是企业运行的大脑,其外迁一举一动,颇受各方关注。

是走是留,走向何方?背后体现的是区域竞争与市场的双重考量。

在很多分析央企总部搬迁的文章中,一种观点认为,央企总部搬迁动向显示了中国新一轮经济结构的调整,央企总部选址应该服从于国家战略,应该根据功能设置选择搬迁地。

比如,根据功能设置,中烟应该来云南,中国旅游集团应该来海南。事实上,注册资本达158亿元的中国旅游集团总部已经于2019年迁入海口。得益于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东风,海南终于有了首家央企总部。

而东北人很想把中粮扒拉到碗里来,不管是长春还是哈尔滨都可以,因为东北是中国的粮仓,黑龙江是国家粮食产量及净输出第一大省。

2021年11月26日,中国电子集团总部迁至深圳。202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中国电子集团以2479亿营收位居第93名,截至2020年底拥有26家二级企业、15家上市公司、18余万员工。

中国电子集团迁到深圳可谓众望所归,因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全国最强。

2021年9月,三峡集团将总部从北京迁到湖北武汉,此举被外界视为三峡集团“回老家了”。1993年,三峡集团在湖北武汉成立,2011年总部迁至北京,2017年改制为央企,为副部级单位。

图片


目前,三峡集团是全球最大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清洁能源公司,截至2021年6月底全集团可控、在建和权益装机达1.4亿千瓦。

三峡集团“回老家”,让很多城市羡慕嫉妒恨:武汉的GDP,是不是就此得涨个2000亿?

从服从国家战略布局的角度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三线建设中,一大批央企、国企在国家统一调配下落户西部城市,很多央企甚至钻到了一些四五六线城市的山沟沟里。

从当下国家战略布局看,中西部承担了国家能源基地和能源输出重任。那么,华电、华能等五大发电企业和中石化这样的能源央企是不是有可能落户西部重点城市,以缩小东西部差距?

在各地网友在为自己家乡的摇旗呐喊中,央企总部搬迁,背后考量几何?

争夺央企总部的竞争,早已拉开帷幕




2021年9月,中国西电集团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部分子公司新组建成立的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将总部设在上海,注册资本金为1个多亿。这一举动使得陕西失去了唯一一家央企总部。

图片


这就像山东一样,曾经也拥有一家央企总部——鲁中矿业,但2009年与长沙矿研院整体并入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董事长白忠泉在成立大会上解释,为了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大优势,输配电产业进行了“大改”。上海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无论对企业的后续发展还是国际化运营都大有裨益。

言下之意,面向海外市场,上海是绝佳的选择。

事实上,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人才、供应链等要素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市,也是此次央企搬迁潮中最受青睐的城市。目前,上海已经拥有7家央企总部,它们是宝武集团、中远洋、东方航空、中国商飞、交通银行、中电集团,去年12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于搬迁至上海。

截至目前,中国稀土集团是唯一一个将总部落户到三线城市的央企,走的完全是资源导向性路子,体现的是国家意志。

2021年12月23日,江西日报以头版头条的规格,高调宣布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的消息,“这彻底改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没有央企总部的历史,凝结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西革命老区的关怀厚爱和大力支持,为江西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图片


从这些官方表态中,可见江西上下对这一重大战果的高度重视。为了迎接江西首个央企总部的到来,赣州市章贡区政府腾出了半个区政府办公大楼给中国稀土集团。

赣州能将央企总部纳入怀中,原因很简单,家里有矿。

赣州拥有全球储量最多、价值最高的重稀土资源,全球每年70%的中重稀土、60%的黑钨都产自这里,而重稀土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目前,中国掌控着全球稀土精炼产能九成以上的份额。

2021年12月,为保证中国稀土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经过战略重组形成中国稀土集团。此次又确定将这个全球最大稀土公司的总部落户赣州,更是透露出国家意志:对于这样重要、紧缺的战略资源,一定要在家门口把它“保护好,高效利用”。

2021年12月,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赴北京走访中国五矿集团,与五矿总经理座谈,希望五矿将长沙作为总部迁址重点城市考虑。

长沙争取五矿落地的最大理由是,湖南是中国的有色之乡。

而五矿集团有关负责人表态很官方,称“进一步加大在长投资力度,让更多产业布局长沙,在相互支持中促进共同发展”。

五矿集团是中国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属矿业企业集团,也是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商。

当前产业升级和产业调整的大环境下,能够将一个能源央企、掌握垄断性战略资源央企以及拥有硬核产业央企的总部拉过来,这对重塑地方产业格局意义重大。

青岛能不能抢来中车总部?




在各地积极争取央企总部搬迁的机遇中,山东的“双子星座”济南和青岛怎么争夺?

中国黄金能不能迁到烟台?中国中车能不能迁到青岛?中铁十四局、中铁十局、中建八局都在济南,那么,中国建筑能不能迁到济南?

央企外迁潮,让很多山东人热血沸腾地想象了一把央企外迁的“山东机遇”。

2月18日,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孙永才到湖南参加了湖南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受到湖南省委书记张庆伟的会见。湖南媒体兴奋地畅想了一回“中国中车落户长沙”的可能性,这招来很多青岛、株洲、长春网民的口水战。

目前,青岛造高铁动车累计产量占全国运营动车组约60%,地铁车辆约占全国25%;青岛轨道交通产业上榜工信部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青岛正着力将这个巨无霸产业推向5000亿;另外青岛还有一系列研发、生产等中车系基地,这样沉甸甸的产业优势,加上地理位置优势、上合示范区等国家战略上的优势,难道还不能把中车总部拉到碗里来?

目前看,希望不大。

作为中国中车总部热门候选地,中国中车旗下五大核心子公司长客股份、四方股份、株洲所、株机公司和唐山公司中,株洲所和株机公司两家位于湖南株洲。此外,与中车股份合并财务报表统计的子公司共有32家(此处不计香港和南非各1家),其中5家位于株洲,数量仅次于北京的10家。

去年12月,有市民直接问株洲市政府,“目前国家正在纾解首都总部功能,各个省市都在积极争取央企总部落地,株洲作为中车集团重要的生产、研究基地,有条件也有实力去争取这个中车总部,请问市里有这个计划吗?”

在株洲市民的建言中,株洲的低房价都是比青岛更有利的竞争要素。对于这种民意呼声,湖南官方去年12月做了正面回应,表示湖南省领导近期将赴北京中车集团总部对接有关事项。

2019年,青岛市政府和国资委开始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就像央企青岛行整整持续了三年时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

在青岛网友的分析中,中国中车集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中国物流集团这三家央企的战略布局以及发展规划都和青岛的未来发展方向不谋而合,比较适合落户到青岛。

但在郑州网友眼里,郑州才是中国物流集团总部的最佳备选城市。郑州拥有全国唯一的航空港试验区,航空货运量常年中部城市第一。

对中国物流集团总部迁址的争议,在网上演变成了一场谁才是中国海陆空铁四位一体交通枢纽的大讨论。照这么说,谁又能争得过上海、广州、武汉呢?

济南的中建八局之痛何解?




2019年5月,济南市委、市政府在京举办济南与中央企业合作对接会,中国建材集团、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知名企业代表会上分别发言。当时,济南已有打造央企北方总部基地的构想,在西客站片区规划了100平方公里的央企总部城。

说到济南的央企总部,那么我们就必须提到一家从济南迁到上海市的超级央企总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1983年9月改制为企业在济南正式成立。1998年6月中建八局总部迁至上海市浦东新区。

图片


中建八局2019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2668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中建八局单独作为一家企业参与世界500强排名,可以进入约前300名,营业收入比山东省的世界500强企业海尔集团还要高。他的规模可以超过山东省排名前4位的建筑施工企业青建集团、天元建设、中铁十局、中铁十四局4家年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的公司营业收入的总和还要多。

提到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最强的省市,很多人都会提到有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葛洲坝集团等的湖北省武汉市,拥有南通二建、三建、四建等等的中国建筑之乡江苏省南通市,以及拥有上海建工、中建八局的上海市。痛失中建八局总部的山东省几乎在中国这个基建狂魔的国度里,也没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现在中建八局一公司、二公司、设计院都依然留在山东,为山东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贡献力量。

如果这个年营收2600多亿的公司总部依然留在山东,那么山东省、济南市在国内建筑行业地位就很难低调了。

痛定思痛, 8月3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关于开展招商引资“九大行动”的实施意见》进行发布解读。意见中提出:“各区县实施“五个一”招引,即每年至少新吸引1家央企区域总部“。


尾  声

2021年中国500强企业中,前10名中有9家是央企,8家营收超过1万亿。

因此,在缺乏经济增量的当下,这场央企争夺战,谁都输不起。

如何引过来,却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

央企总部外迁的原则是“把接近市场、产业链上下游,技术集中型、传统产能集中型的企业搬到合适区域。”

什么是合适的区域?

一定是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城市设施、发展潜力予以承接。

这也说明,选择是双向的。一厢情愿的给地给政策,并不能真正满足央企需求。已经外迁的央企表明,选择在哪里“安营扎寨”,与当地市场潜力大小、资源丰富程度、配套设施是否完善互为因果。

烟台引来中电投核电对山东也是一种启示:就山东城市的体量和资源而言,央企二级公司总部或者央企区域总部是一种更加务实的选择。

更多管理职能的总部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未必会超过下属的产业公司,却更有可能会大幅推高房价、物价;而山东的经济基础也更适合于从实际产业快速切入,带动产业形成聚集突破,这与引进特斯拉、比亚迪这类市场化企业本质并无区别。

因此,与上海、广州、深圳这些超一线城市进行错位竞争,发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和自身的产业优势,山东有很大的机会在这场竞争中取得好成绩。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