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山东:互联网+就是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

发布:2015-04-21  阅读:1924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表明中国政府将强化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跨界深度融合,对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来说,不仅要破解生产制造过程中粗放经营等问题,更需要通过“互联网+”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举措,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广泛应用和综合集成,着力增强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一、山东省推动互联网+基本情况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结果显示:2011-2014年,山东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分别排在全国第4位、第3位、第6位、第6位。其中,2014年度山东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得分为80.3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得分14.21。去年下半年,省经信委委托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院(两化融合评测中心),依据国家《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和《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全省1668家规模以上企业及17市两化融合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并形成了评估报告。总的看,我省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总体正处于由单项业务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过渡阶段。

(一)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层次分化明显。2014年全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平均为51.2,其中青岛最高(71.22),其次是济南(65.42)、烟台(61.17),菏泽最低(34.66)。3类一级指标中,基础环境发展水平指数平均为51.83,济南最高(77.29),菏泽最低(27.22);工业应用发展水平指数平均为47.24,东营最高(58.62),菏泽最低(32.20);应用效益发展水平指数平均为57.39,青岛最高(102.83),莱芜最低(37.12)。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与各市工业规模和整体发展水平相吻合,呈现“东高西低”梯度排列,总体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分别是青岛、济南、烟台、东营、淄博,总指数突破55,两化融合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第二梯队分别是威海、滨州、潍坊、济宁、泰安、德州和聊城,指数相对接近,平均在50左右;第三梯队多分布在鲁西南地区,分别是枣庄、临沂、莱芜、日照和菏泽,总指数较低,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处于相对落后地位。

(二)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表现均衡。2014年评估企业涉及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电子等9个行业,各行业平均得分依次为:电力62.7、电子59.55、医药55.58、化工55.25、建材54.37、轻工54.06、机械53.63、纺织52.93、冶金49.67。与上年度评估结果相比,得分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冶金行业增幅最大(增长11.71)。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6大传统行业中,从一级指标得分来看,优势各有特点。基础建设指标,机械行业得分最高(60.48);单项应用指标,化工最高(57.2);综合集成指标,建材最高(45.26);协同与创新指标,轻工最高(30.02);竞争力指标,化工最高(67.4);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建材最高(69.46)。

(三)企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持续提升。2014年我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平均得分为54.52,较2013年增长7.37。与国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结果相比较,高出全国企业平均得分(45.888.646类一级评价指标中,基础建设水平为60.77,增长7.37;单项应用水平为54.94,增长9.67;综合集成水平为44.12,增长2.72;协同与创新水平为40.76,增长13.82;竞争力为64.66,增长4.48;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为65.4,增长3.2。连续参与评估的350家重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平均得分为56.72,较2013年增长6.93。从我省工业企业所处阶段占比来看,2014年处于起步建设阶段的企业占8.13%,较2013年减少15.36%;处于单项覆盖阶段的企业占54.63%,增加10.5%;处于集成提升阶段的企业占30.11%,增加2.25%;处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占7.14%,增加2.61%1668家样本企业中,华泰、海尔、红领、鲁泰纺织等97家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已进入创新突破阶段,较上年增加36家。进入综合集成阶段、单项应用阶段企业分别达到409家、742家。

二、我省推进互联网+的主要做法

“十二五”以来,山东以建设工业强省为目标,持续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一)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增强组织领导。为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之下成立了两化融合推进办公室,负责全省两化融合的组织协调。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科技、财政、商务、国资、金融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引导支持两化融合工作。调整充实省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了两化融合专家工作组,为两化融合提供决策支持和规划指导。省机械、冶金、电力等系统,都在全系统对加快两化融合进行了工作部署。各市普遍召开了两化融合工作会议,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两化融合的政策文件。青岛、烟台、东营等市还制定了实施进度表,及时了解企业两化融合进展情况。部分重点企业建立健全了信息化组织机构,配备了专门人员。

(二)健全支撑体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省经信委先后批复省科学院联合财经大学组建了省两化融合促进中心、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院成立了省两化融合评测中心,进一步整合省电子商务协会、物联网协会、首席信息官(CIO)联盟、云科技公司,以及两化融合助企服务联盟、两化融合工作推进联盟资源,不断加强两化融合基础研究,强化对两化融合试点示范的支持指导,扩大宣传发动,推动人才培养,促进重大项目实施,为全省两化融合发挥了积极的支撑服务作用。建成了省两化融合综合服务平台、两化融合咨询评测平台、工业云服务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网络化支持,以及研发设计、评估检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2014年,工业云平台服务企业超过2000家,两化融合咨询评测平台注册企业3600家,“好品山东”第四方电商服务平台上线企业1.5万家。

(三)注重顶层设计,不断夯实工作基础。2010年组织山东财经大学、省科学院等开展了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重大战略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发布了全国首个《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DB37/T1947-2011)地方标准,包括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部分,明确了评价框架、指标权重和计算方法。2012年启动了全省两化融合软科学研究申报工作,得到广大经信研究力量的大力支持,省科学院承担的“推进两化融合策略研究”等118个项目通过立项,年底结题出版了优秀成果汇编--《融合、创新与产业转型》。2012-2014年编制公布了三批两化融合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重点推广指导目录,共计164个,其中先进技术84项,先进装备80项,对引导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去年5月出台了《山东省“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青岛、淄博、威海、临沂被确定为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2014年,全省光缆线路长度达到65万公里,光纤城镇覆盖率超过95%,农村超过35%4G网络全面进入商用,工业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98%以上,信息基础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四)坚持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推进模式。在两化融合实践中及时总结,通过开展试点、示范、试验,逐步形成了点、线、面立体推进的工作模式:点上以企业为突破,2012年制定了《省两化深度融合重大示范工程管理办法》,采取产学研结合方式,选择了综合集成、业务协同等六大类12个重点企业开展工程示范。积极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39家企业成为首批国家试点,今年年初20家企业率先达标通过认定。扎实推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4家企业列入首批国家试点(共24家)。线上以行业为突破,围绕我省6大传统优势行业的信息技术推广、数字化装备制造、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和能源监测自动化控制等4个领域,实施了两化融合“四个一百”工程,连续4批认定培育示范工程项目371个,进行行业树标引导。面上以区域为突破,在积极推动青岛开展国家级试验区建设的同时,选择烟台、潍坊等10个市(县)启动了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围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数字农业、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启动实施一批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建立健全了两化融合支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市县级两化融合示范效应。2014年选择济南保税区、威海高新区等首批20家园区单位,给予专项资金补贴,开展了智慧园区试点工作,争取年内达到示范推广标准。

(五)营造良好氛围,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深入实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意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2014-2018年)》等政策文件,明确了两化融合的总体思路、方法路径。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试点省以来,连续3年开展了面向工业企业和17市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评估结果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今年两化融合指标首次纳入省和部分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采用培训、座谈等形式,围绕行业对标、两化贯标等主题,连续5年组织了近100场两化融合助企服务活动,培训市县主管部门及企业相关人员20000多人次,促成了一批产用合作项目,使两化融合真正落到了实处、体现在了企业上。“十二五”以来,省财政资金共投入约1.5亿元,吸引社会投入近45亿元,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支持了100多个重大两化融合项目,帮助企业年增产值100多亿元,投入产出比平均在110以上。连续多年组织了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奖评选,推广两化融合典型经验,鼓励了研究应用人员积极性。注重报纸、电台、博览会等的宣传效果,编发《山东信息化简报(鲁政简011号)》258期。圆满完成2012年全国两化融合成果展览山东特展任务,省经信委荣获优秀组织奖。李克强总理在山东展厅仔细观看展品,询问了解物联网应用和高端智能装备发展有关情况。

三、山东推动互联网+取得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省把两化融合作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从试点示范抓起,由点到面推进,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接近3.9万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万亿、利税1.4万亿、利润8700亿元,主要指标总量继续居全国前位。制造业层次不断提升,装备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7.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1.4%。随着信息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广泛应用,全省信息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14年,全省信息产业(含制造业、软件业)统计内规模以上企业共425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74亿元,实现利润702亿元、利税107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9%10.5%11.7%,分别高于全省工业6.25.96.1个百分点,产值规模居全国前三位。从事两化融合开发生产的企业占到全部软件企业总数的50%,涌现出了浪潮、中创、东方电子、集成电子、胜利软件等一批知名两化融合软件企业,浪潮ERP、东方电子生产监控管理系统、蓝光采矿设计与安全系统等一批软件产品、技术在全国领先,轻工行业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行业的集成制造系统、建材行业的分布式余热、余压控制系统、冶金行业的制造执行系统等在全国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为两化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促进了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日益壮大。2014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3万亿元,增长25%左右。全社会物流总额18万亿元,增长9.6%。重点调度的70家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交易总额达到1556.4亿元,增长93.7%。面向电子商务的支撑服务快速增长,“联行支付”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平台新增企业用户1.3万家,实现支付额度182.3亿元,增长109.1%。“好品山东”网络营销管理服务平台新增上线企业10370家,全部上线企业达到15671家,带动企业完成网上交易额509亿元。研发设计产业加速形成。2014年,全省共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4120项,形成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5700多项。申请专利11483项,其中发明专利3643项,分别增长6.6%13%;授权专利7718项,其中发明专利1341项,分别增长4.7%31.2%。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2家,2项产品获得首届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十大金奖,是唯一获得2项金奖的省份。

(三)促进了落后产业节能减排。2014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9.5%,多年来首次降至与面上工业持平。通过推广应用智能技术、生产各工序和全线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企业用水、电、煤、原材料明显降低,涌现出山钢、重汽等一批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降耗的先进典型。山钢集团实施信息化项目后,平均吨钢综合耗水由21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5立方米,降低了77%。吨钢综合能耗由1200千克标准煤下降到700千克,降低了42%。通过推广污染排放主要生产线和关键设备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等信息系统,在冶金、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高污染行业,污染物排放得到最大限度控制,重大污染物排放隐患得到有效消除。据第三方机构评测,通过两化融合我省落后行业减少了约9%的碳排放,涌现出山水集团、华泰集团等一批示范企业。山水集团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水泥生产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量得到了有效控制,排放量分别较项目实施前年减少3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