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2014年山东信息化建设情况回顾

来源:山东信息化  发布:2015-04-14  阅读:1815

2014年山东信息化建设情况回顾

        一、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稳步推进,全省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演进升级。2014年,我省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8664.1万户,居全国第二位,移动电话89部/百人。全省共有各类网站158028家,占全国网站总数的4.7%,工业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98%以上。各电信运营企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亿元,全省光缆线路长度达到64.9万公里。新增移动通信基站6.3万个,总数达20.6万个。其中3G基站新增1.3万个,总数达到7.7万个,移动网络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继续提升。WLAN网络热点覆盖继续推进,总数达到112.2万个。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2014年全省网民规模达4634万人,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5569.2万户,均居全国第二位。2014年,我省手机上网用户占比达到92.6%,移动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全年累计接入流量达到1.07亿G,同比增长27.4%,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161G,同比增长22.3%。青岛、淄博、威海、临沂等市被列为2014年度“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全省1960万有线电视用户中, 1260万户完成模拟数字整体转换,占64%。省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青岛和济南两市IPTV内容分发平台建成使用,开通直播频道117路,点播节目超过3万小时,实现了与央视IPTV集成播控平台互连互通。

        二、信息技术产业水平不断提高

        2014年,我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信息技术企业抢抓国家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等战略机遇,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布局日益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竞争优势显著提高。2014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含制造业、软件业)统计内规模以上企业共425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74.34亿元,实现利润702.39亿元、利税1079.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97%、10.53%、11.71%,分别高于全省工业6.16、5.89、6.07个百分点。

        (一)信息技术制造业平稳增长,产值规模保持全国前三。信息技术制造业依然延续了平稳增长的态势,规模和效益同步提高。2014年,全省信息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为1411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和利税分别实现9174.04亿元、544.43亿元和761.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79%、7.99%和8.23%;分别高于全省工业1.98、3.35和2.59个百分点。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省信息技术制造业销售产值仅次于广东和江苏,稳居全国第三位。重点调度的产品中,除电子元件(产量162.30亿只,同比下降7.52%)、笔记本电脑(75.00万台,同比下降22.44%)和打印机(558.80万台,同比下降7.58%)受国内外市场疲软因素出现下滑之外,其他产品均实现良好增长。其中服务器(产量28.10万台)、手机(6590.80万部)、光电子器件(300.70亿片)、移动通信基站 (1821.30万信道)、液晶电视机(1646.00万台),分别同比增长64.33%、29.32%、27.74%、25.48%和7.81%。

        (二)软件产业增长迅速,新兴信息技术服务比重继续提高。我省软件产业“名城、名园、名企、名品”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济南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提速,城市品牌和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国家超算中心、省云计算中心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培育建设了14家软件产业园区和多个公共服务平台,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入围全国第一批8个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类“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入园企业超过1000家。培育22家上市企业,76家软件工程技术中心,7个产业联盟,5家企业入围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对涉及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的基础软件、通用软件、应用软件和行业综合解决方案等多个环节统筹布局,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技术产品自主可控的软件产业体系。2014年全省累计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100亿元,提前完成2500亿元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利润157.9亿元,利税31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4%、20.3%和21%,其中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高出全国软件行业平均增幅10.2个百分点。软件服务化趋势日渐明显,产业结构持续向服务业方向转变,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和运营、集成电路设计2014年全年共完成收入1327亿元,平均增长32%,增长快速。

         (三)产业转型创新加速,特色企业不断涌现。我省集成电路、云计算、数字家庭、新型电子材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浪潮集团继续保持国产服务器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首次进入国际市场前5位,八路服务器市场占有率近20%。海信平板电视国内零售市场占有率超过10%,连续十年成为中国液晶电视销量冠军。山东华芯自主设计的DRAM产品制程达到38纳米,并研发成功国内首款超高速安全存储控制芯片。山东瀚高的国产数据库、山大华天软件的三维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山东概伦电子的EDA(电子辅助设计)工具、山东天岳的碳化硅晶体材料、恒汇电子的IC卡封装载带、济南晶正电子的铌酸锂电子材料等在电子材料、数据存储、软件设计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多项技术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处于国内相关专业市场的龙头地位,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正在加速崛起。

        (四)产业布局日益优化,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信息技术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布局日益优化。2014年,烟台、青岛和威海的信息技术制造业产业规模持续保持在我省前三位,三市合计占全省的65.56%,成为我国重要的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基地。济南、青岛和烟台分别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750亿元、1039亿元和186亿元,同比增长29.9%、31.2%和29.5%,三市合计占全省软件业95.97%。骨干企业规模和效益逐年攀升,海尔、海信、浪潮、润峰电力、歌尔声学、山东鲁鑫贵金属六家企业入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 6家企业的收入和利润约占全行业的30%。海尔、浪潮、海信、中创、东方电子5家企业入围全国软件百强,其中海尔、浪潮、海信分列第3、5、7位,5家企业利润占全省软件利润的近40%。7家企业入围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节能减排等多方面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五)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云计算中心,组建了省云计算产业联盟,推动省云计算中心与相关部门、企业合作,加快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落地。浪潮集团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款云计算数据中心操作系统--云海操作系统。依托省云计算中心的“山东省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山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山东省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等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并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区域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在蒙阴、莒县应用;“煤炭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平台”在山西、河北等省的多个大型煤炭企业实施。目前全省从事物联网产业研发、生产、应用等企业达1000多家,涵盖电子信息、软件服务、物流、交通、家居、医疗等多个领域。浪潮、海尔、海信、积成电子、北洋、中创、华翼等企业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及节点、应用软件、高端集成、服务应用、网络通信、云计算、云安全等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

        (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下滑,制造业对外出口增长迅速,软件出口持续低迷。2014年,我省信息技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786.4亿元,比去年增速有所下降,低于江苏(2345.7亿元)、河南(1050.8亿元)和广东(889.8亿元),排全国第四,比2013年下降一位。我省投资增速有所下降。说明省内企业投资欲望不足,会对今明两年发展形成不利的影响。制造业:受国际形势好转,出口需求增加的影响,我省信息技术制造业产业出口摆脱了去年负增长的态势,实现了快速增长。2014年全省信息技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实现1898.08亿元,同比增长18.9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22.20%。软件业:软件业务出口已持续两年处于逐步回落态势,软件业实现出口7.27亿美元,同比增长0.7%,低于去年同期2.6个百分点,其中外包服务出口呈现负增长,同比降低1.9个百分点,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增长3.9%,低于去年同期4.5个百分点,下行压力较大。

         三、信息化应用取得新突破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我省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总体正处于由单项业务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过渡阶段。

        1、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层次分化明显。2014年全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平均为51.2,其中青岛最高(71.22),其次是济南(65.42)、烟台(61.17),菏泽最低(34.66)。3类一级指标中,基础环境发展水平指数平均为51.83,济南最高(77.29),菏泽最低(27.22);工业应用发展水平指数平均为47.24,东营最高(58.62),菏泽最低(32.20);应用效益发展水平指数平均为57.39,青岛最高(102.83),莱芜最低(37.12)。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与各市工业规模和整体发展水平相吻合,呈现“东高西低”梯度排列,总体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分别是青岛、济南、烟台、东营、淄博,总指数突破55,两化融合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第二梯队分别是威海、滨州、潍坊、济宁、泰安、德州和聊城,指数相对接近,平均在50左右;第三梯队多分布在鲁西南地区,分别是枣庄、临沂、莱芜、日照和菏泽,总指数较低,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处于相对落后地位。

         2、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表现均衡。2014年评估企业涉及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电子等9个行业,各行业平均得分依次为:电力62.7、电子59.55、医药55.58、化工55.25、建材54.37、轻工54.06、机械53.63、纺织52.93、冶金49.67。与上年度评估结果相比,得分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冶金行业增幅最大(增长11.71)。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6大传统行业中,从一级指标得分来看,优势各有特点。基础建设指标,机械行业得分最高(60.48);单项应用指标,化工最高(57.2);综合集成指标,建材最高(45.26);协同与创新指标,轻工最高(30.02);竞争力指标,化工最高(67.4);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建材最高(69.46)。

         3、企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持续提升。2014年我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平均得分为54.52,较2013年增长7.37。与国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结果相比较,高出全国企业平均得分(45.88)8.64。6类一级评价指标中,基础建设水平为60.77,增长7.37;单项应用水平为54.94,增长9.67;综合集成水平为44.12,增长2.72;协同与创新水平为40.76,增长13.82;竞争力为64.66,增长4.48;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为65.4,增长3.2。连续参与评估的350家重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平均得分为56.72,较2013年增长6.93。从我省工业企业所处阶段占比来看,2014年处于起步建设阶段的企业占8.13%,较2013年减少15.36%;处于单项覆盖阶段的企业占54.63%,增加10.5%;处于集成提升阶段的企业占30.11%,增加2.25%;处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占7.14%,增加2.61%。1668家样本企业中,华泰、海尔、红领、鲁泰纺织等97家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已进入创新突破阶段,较上年增加36家。进入综合集成阶段、单项应用阶段企业分别达到409家、742家。

        (二)电子商务实现井喷式发展。2014年,我省电子商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加速融合,第三方平台、互联网支付、网络营销等新型服务业态快速发展,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3万亿元左右,增长速度25%左右。

        1、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发展,加快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源优化配置。2014年,调度的70家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交易总额达到1556.4亿元,同比增长93.7%;处理网络订单3183.2万笔,同比增长124.3%;交易服务收入达到7.1亿元,同比增长32.3%;从业人员1.24万人,同比增长107.2%。其中,行业B2B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迅速。调度的45个行业平台分布在与我省工农业密切结合的石化、机械、农产品等领域。2014年交易额达到1468.7亿元,同比增长92.6%;注册企业用户数118.1万个,同比增长33.9%。居前3位的平台分别是黄河棉花和化肥平台、黄河三角洲石油化工网和休斯顿石油装备平台,2014年交易额分别为760亿元、225亿元、175亿元。

        2、传统产业网络采购和销售持续增长,推动实现产供销一体化。2014年,调度的70家传统企业电子商务销售额为1206.2亿元,占总销售额的25.4%,同比增长27.2%;电子商务采购额为1188.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8.3%,同比增长13.1%。其中,53家企业拥有自主建设的网络销售平台和采购平台,占调度企业总数的75.7%。分行业看,消费品制造业网络销售占比逐步提高。调度的海尔集团、九阳股份、金猴集团、张裕集团等26家企业,主要集中在家用电器、服装鞋帽、纺织、食品等领域。2014年,面向代理商的网络分销额680.7亿元,占总销售额的44.5%,同比增长21.9%;面向消费者的网络零售额102.5亿元,占总销售额的6.7%,同比增长32.8%。

        3、互联网新兴业态加快发展,面向电子商务的支撑服务快速增长。2014年,“好品山东”网络营销管理服务平台新增上线企业10370家,全部上线企业达到15671家,带动企业完成网上交易额509亿元;“联行支付”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平台新增企业用户1.3万家,企业用户达到7.9万家,实现支付额度182.3亿元,同比增长109.1%。60家企业主要集中在网络营销、互联网支付、数据处理、信息安全、呼叫中心、快递物流等领域,2014年电子商务服务销售额为48.9亿元,同比增长63.7%;电子商务服务收入为4.1亿元,同比增长86.8%;从业人员8768人,同比增长83.7%。

       (三)信息消费增长较快。2014年,我省信息消费重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6120.19亿元,最终信息消费规模达到4590.14亿元,同比增长25.96%,约占全国总规模的16.39%,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3.39个百分点,对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的贡献加大。

        1、信息服务消费增长较快,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随着我省“宽带中国”、数字家庭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服务消费快速增长。2014年,全省信息服务消费实现3445.55亿元,同比增长28.02%。其中,居民电信消费规模1067.34亿元,同比增长17.18%。从供给方面看,电信业务总量实现1422.76亿元,包括:移动业务总量实现556.16亿元,同比增长22.91%。联通业务总量实现393.83亿元,同比增长10.13%。电信业务总量实现101.39亿元,同比增长16.01%。增值电信企业(主要是互联网企业)完成业务收入亿元371.38,同比增长11.76%;居民广电网络消费支出53.27亿元,同比增长17.59%;软件及其他信息服务消费支出2324.94亿元,同比增长30.43%。

         2、信息产品消费增长稳定,高端智能产品加快普及。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加速普及,消费者对高端智能产品的需求加快增长,电视机等传统消费信息产品需求趋缓、增幅回落,市场传统优势和主导地位趋弱,甚至面临负的增长。2014年,全省信息产品消费支出达到1144.59亿元,同比增长20.14%。主要信息产品中;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消费达到741.47亿元,同比增长29.32%,依旧保持较大增幅;计算机消费支出达到28.44亿元,当月同比增长19.82%;智能电视机消费支出达374.68亿元,同比增长7.5%,增幅进一步回落。

        (四)电子政务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2014年,我省电子政务已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进入着力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应用阶段,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工作着力推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财政、税务、民政、人社、人口、公安、质监、工商、国土、海洋与渔业等近80%的省直部门都建立了自己较为完善的业务应用系统,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75%以上,全省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已具规模,应用水平位居全国先进行列。形成了一批基础性数据库。公安、质监、工商、国土、统计、经信、税务等部门承担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诚信山东等基础数据库已投入使用;农业、林业、民政、卫生、计生、人社、住建、海洋渔业、气象、畜牧等部门通过数据大集中也形成了海量政务数据库。启动了首批由公安、民政、人社、计生、工商五个部门参加的省级人口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并依托省科学院的省云计算中心,建设了省级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启动了数据的批量交换。目前,五个部门通过该平台开展了13类信息共计144个信息项的共享与交换,累计交换了1,887,829条数据。其中,工商以省属5999条企业工商登记信息与公安人口比对出2000多条差异数据;人社厅以18106条社保信息与公安人口信息比对出3356条差异数据,同时共享了2258条公安户籍信息中的照片应用于社保卡的制作;公安则通过平台积极采用共享信息,包括工商4503条企业工商登记信息(未出资),2715条企业工商登记信息(出资)和14550条社保信息。

        (五)信息惠民工程深入推进。我省深入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实施,重点解决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重大领域突出问题,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全面提升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信息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

        1、社会保障信息惠民。社会保险核心业务平台在全省17个地市和全部县市区得到应用。社保卡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省直及各市累计发行社保卡约800万张。 8个地市列入金保工程示范城市。新农保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推进,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17地市分中心共设立了85个座席,13年接听来电198万个。“山东省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被授予“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

        2、健康医疗信息惠民。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启动,将投资3.6亿,完成140个县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及221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配置。去年年底,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完成与省级卫生信息资源综合平台的对接,打造具备承担全省卫生信息交换与共享能力的有效载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3、优质教育信息惠民。目前我省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初具规模。山东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主干网已连接了全省所有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和部分教育城域网。全省17市140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教育城域网;100%的高等院校、88%的普通高中、70%的初中、34%的小学建成了校园网;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区)所属中小学实现了“班班通”。全省中小学现有学生用计算机83.82万台,生机比13.8∶1;教师用计算机34.32万台,师机比2.2∶1。

       (六)智慧山东建设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所有的副省级城市、90%的地级城市和45%的县级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目标。相关部门累计批复县级以上试点示范53个,建设覆盖面涉及交通、市政、教育、应急等20多个领域。各市积极贯彻落实有关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速。济南市基于物联网完善智能交通系统,有效整合资源,为交通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市民出行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青岛市整合全市地理空间信息,以在线共享形式支持51个部门97个业务系统应用,日均访问量超过60万次,实现了全市共用一张图,信息资源共享取得巨大进展;威海市“市民网”实行了“一楼式办公、一窗式收费、一站式服务”,开辟了318个服务窗口,覆盖了66个部门、426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流程审批周期大大缩短,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智慧潍坊数据运行中心计划整合42个市政部门和13个区县政府的数据,实现多项业务协同,建成后交通、土地、环境、民生等实时数据日均交换500万条,峰值达1500万条,将有效支撑城市运行管理各项业务。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地科学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四、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