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答记者问丨我省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加快向高层次、多领域深化,平台赋能效应不断凸显,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

发布:2022-09-28  阅读:723


今天下午,省委宣传部举办“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山东工业经济是如何稳增长的?今后山东工业的走势将会是怎样?


图片


安文建:这几年,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稳定工业运行承受着极其严峻的压力。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把工业稳增长作为突出重点,依靠党的十八大以来积累的高质量发展经验和不断积厚成势的产业家底,全力做好防疫情、促畅通、保主体、扩需求、稳预期各项工作,有效强化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2020年,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高出全国2.2个百分点。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实现近十年来首次逆势回升。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超预期突发因素严重冲击,全省工信系统紧跟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扎实做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三件大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发展,工业运行在较短时间内企稳回升。


一、强化调度指挥“稳运行”。创新建立省工业运行指挥部,由分管副省长任总指挥,成员涵盖25个部门单位。定期召开指挥部调度会议,研究分析工业运行、项目建设、安全生产、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动态研判阶段性态势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精心谋划部署针对性举措,形成了“省直部门横向协同、省市县三级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凝聚起定向定点齐攻关的工作合力。


二、精准纾困帮扶“稳主体”。全面落实国务院稳经济33条、工信部稳工业18条、省政府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等,出台支持企业应对疫情11条、振作工业经济28条,真金白银帮助企业稳生产稳预期。建立全省工业运行联系服务机制,成立8个服务组,对口联系16市,帮包98户重点企业,建立“1+N”清单台账,形成问题收集、任务分解、调度通报、跟踪督办的闭环管理机制。


三、聚力强链固链“稳供应”。针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通过加强部省协同和跨区域协调,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目前,已累计发布4批共1632家企业,其中,147家列入国家“白名单”,在物流运输、减税降费、优先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先后协调解决物流受阻、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困难问题2887个。


今年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工业出口交货值、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关于今后山东工业的走势,可以概括为:规模上稳步增长、质量上加快提升、支撑上持续增强。首先,从规模稳步增长来讲,“十四五”期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有望保持年均6%左右的增长,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达到30%左右。其次,从质量加快提升来讲,目前山东已经进入从数量扩张迈向质量效益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十强”产业提速增长,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到“十四五”末,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50%左右,基本建成制造强省;最后,从支撑持续增强来讲,山东工业增加值和营业收入连年稳居全国前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将不断增强。


对山东工业发展的这种前景走势,我们有充足信心和底气。一方面,山东产业基础厚实,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和齐全的产业配套,具有较强韧性和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经过长期努力,煤炭产能加速释放,电力供应平稳有序,跨省市货物物流运输畅通,能源原材料供应保障持续加强,供给领域短板将得到较好解决。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省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均取得明显成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促进工业经济稳健运行能力持续增强。



中宏网记者:

  山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走在全国前列,工业互联网发展处于引领全国的位次。请介绍一下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后还有哪些措施需要考虑?


图片


李永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不是企业发展的“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重大工程,特别是把工业互联网作为关键抓手,积极开展“工赋山东”专项行动,通过“建平台”“用平台”双轮驱动,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加快向高层次、多领域深化,平台赋能效应不断凸显,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国家级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正从“试验田”变成“丰产田”。


一是狠抓“平台赋能”。持续开展“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形成“省级平台-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国家级双跨(跨行业跨领域)平台”梯次成长路线。海尔卡奥斯连续4年蝉联榜首、浪潮云洲稳居第6,新培育橙色云、蓝海2个国家级“双跨”平台,总数达到4个、居全国第三。赛轮集团橡链云等18个平台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济南二机床等23家平台入选工信部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均居全国第一。坚持分类施策、需求牵引和场景驱动,推动国家级平台和155个省级重点平台深入企业现场、积累行业知识,形成4000多个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全省50多万家中小企业。


二是突出“应用赋能”。加快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603个省级试点示范项目,从中培育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78个,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一行业一重点”打造120个典型应用场景,探索“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路径。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11个工业互联网园区,引导园区企业规模化开展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加快工业设备上云,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67.8%,居全国第二。


三是坚持“网络赋能”。实施5G“百城万站”深度覆盖和“百企千例”规模应用行动,今年新建5G基站5.9万个、累计开通达到16万个,入库“5G+工业互联网”项目达到147个。济南、青岛、日照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建成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正加快创建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推动完成5600公里的确定性网络2.0建设升级,时延抖动等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设运营标识解析节点达到21个、接入国家顶级节点12个,累计标识注册量达到100亿个、标识解析超过133亿次,较2021年底增长5倍以上。


近段时间,我们研究起草了《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和《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规划》,目前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报请省委审议通过后,拟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实施。下一步,我们将以贯彻落实这两份文件为抓手,进一步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主体作用,围绕新基建、新动能、新优势、新融合“四新”转型目标,聚焦强企业、强行业、强区域、强链条“四强”重点任务,实施“一软、一硬、一网、一云、一平台、一安全、一融合”七大支撑行动,力争“十四五”时期全面提升我省制造业数字化水平。



经济导报记者:

  省工信厅承担着全省非公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请问在加快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针对当前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扶持措施?


安文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坚定不移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省工信厅积极发挥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作用,扎实开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有效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去年,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73%的税收、84%的城镇就业、99%的市场主体,占据全国民营经济500强企业的十分之一,扛起山东经济大半边天。


一是助企纾困,强化政策支持。聚焦制约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顶格落实国家助企纾困举措,密集推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政策包,真金白银减轻企业负担,助力中小企业渡难关、稳运行、强信心。开展全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政策宣贯系列活动,今年已累计举办7场,观看人次超过300万。推动政策与企业智能匹配,通过平台精准推送政策信息超过5000万条。


二是成长帮扶,提升创新能级。着力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建立企业动态库、开展专题培训、提供融资专项服务等方式,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小巨人”企业,鼓励支持“小巨人”企业和其他各类企业巩固和提升细分领域市场地位,发展壮大成为单项冠军企业,努力打造优质企业梯队。


三是融资服务,畅通资金血脉。已构建起覆盖全省、共227家备案机构的企业应急转贷服务体系,签约合作银行167家,今年1-8月,累计为8396家企业提供转贷资金1945亿元。建立了覆盖15市、55家担保机构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体系,今年1-8月,新增融资担保17万笔、770亿元。


四是融通创新,促进协同发展。开展了产业链融链固链行动,着力实施链主企业行、标杆企业行、产业集群行、高校院所行、融资机构行等“五行”专项活动,先后举办11场专项对接,推动290家“专精特新”企业与“链主”企业新达成合作事项458项。在青岛海尔集团举办全国首场“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大会,融链固链“山东模式”推向全国。


五是集群集聚,激发县域活力。培育首批10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打造形成一批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和模式。培育省级特色产业集群65家,集聚企业7.92万家,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1.22万亿元,带动社会就业245万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9月21日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扛牢职能责任,帮扶企业发展。一是全力助企纾困。深入宣贯《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强化工业运行联系服务机制,深入开展“一起益企”服务行,扎实做好惠企助企五大专项活动,着力破解融资难、用工难、回款难、市场开拓难、生产成本高等问题。二是加快提质升级。着力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支持牵头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载体。持续推动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坚持绿色低碳方向,大力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设计产品。三是壮大优质企业。着力推动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龙头企业跨越发展,健全创新型初创、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更多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四是支持入链进群。打造一批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积极培育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扎实实施产业集群培优培强工程,深入开展“山东制造·网行天下”系列活动,推动集聚更多民营企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