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十年来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
发布:2022-09-06 阅读:629
工业和信息化部今日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主题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副司长郭守刚、副司长王振,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柳新岩出席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装备工业优化升级,加快新能源汽车、工业母机、医疗装备、农机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电力装备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新闻处马剑主持。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马剑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新闻处 马剑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席发布会的有: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先生、副司长郭守刚先生、副司长王振先生,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柳新岩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新能源汽车、工业母机、医疗装备、农机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电力装备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我是本场发布会的主持人,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新闻处马剑。
下面,首先请王卫明司长作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王卫明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 王卫明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关心支持。下面,由我和三位同事与大家互动交流。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补短板、谋创新、促转型,引导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协同发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一是加强规划政策引导。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部署要求,先后发布中长期规划6项、“十三五”“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7项、重点领域产业政策60余项,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切实引导产业方向和发展预期。
二是保障行业运行和产业链畅通。统筹保主体、稳投资、促消费,实施供需精准对接、新能源汽车下乡等稳增长措施,克服疫情蔓延、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保障紧张等影响,保持行业运行总体平稳,占比基本稳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同,推动细分领域强链补链。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加快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三是推进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聚焦共性技术,建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家。实施工业强基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攻克一批制约发展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重大专项,解决一批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
四是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落实做大做强数字经济部署,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持续深化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装备制造的协同融合。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和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打造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
五是深化行业管理和开放合作。推动一般制造业有序放开,分阶段放开汽车企业股比和家数限制。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废止铸造等10个行业规范条件。组织召开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等国际会议,搭建互利共赢平台。与联合国、欧盟以及相关国家推进多双边交流,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十年来,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张。2012-2021年,装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始终保持中高速;特别是今年以来克服疫情影响率先回升,拉动制造业较快恢复。至2021年底,装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0.51万家,比2012年增长近45.30%;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8.83、26.47和1.5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92.97%、47.76%、28.84%。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装备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0万亿元,同比增长18.58%。造船三大指标保持领先,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1.2亿辆增长到3.1亿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
三是“大国重器”亮点纷呈。C919试飞、“蛟龙”潜海、双龙探极。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白鹤滩水电站顺利投产;“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机组全面建成投运并实现“走出去”;国产首制大型邮轮实现主发电机动车。
整体看,装备制造业处在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但也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链风险、产业发展环境尚需改善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是重中之重。下一步,我们将紧扣“十四五”规划实施、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实录
中国证券报
作为工业体系的基石和摇篮,中国的工业母机起步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距离,尤其是共性技术与核心零部件,当前,行业整体能力如何?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从何处着力推动行业成长?未来集中何处发力?
王卫明
谢谢您的提问。工业母机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石。十多年来,我们以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重大需求为引领,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组织开展创新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培育壮大优质企业。目前行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整体处于世界第二梯队,为国防安全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产业自主开发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突破了全数字化高速高精运动控制、多轴联动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了卧式双五轴镜像铣机床、8万吨模锻压力机等为典型代表的一批高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平均无故障时间间隔(MTBF)实现了从600小时到2000小时的跨越,精度指标提升20%。
二是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实现从无到有,在国产机床中市场占有率由专项实施前的不足1%提高到31.9%;五轴摆角铣头等功能部件的市场占有率由不足10%提升至30%以上;数字化刀具市场占有率由不足10%发展到45%。
三是满足了国内重点行业对制造装备的基本需求。飞机结构件生产装备实现自主可控,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叶片等制造装备从无到有;支撑了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主要结构件的加工生产;汽车冲压生产线国内和全球新增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和40%;发电设备制造领域实现了由进口为主到走向出口的转变;研制成功船用重型曲轴所需的车铣加工中心,掌握了自主制造船舶大型零部件的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工业母机行业顶层设计,统筹产业、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积极推进专项接续,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和机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强化产业基础,培育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工业母机行业高质量发展。
红星新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造交付了“奋斗者”号、“雪龙2”号、“深海一号”等一批大国重器,能否介绍一下我国船舶工业整体发展情况?
柳新岩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 柳新岩
谢谢您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船舶工业持续深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改革和创新发展,建立起集研发、设计、建造、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国际航运、对外贸易、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主体。万米载人深潜器、极地破冰科考船、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相继建成交付,国产首制大型邮轮工程顺利推进,第二艘大型邮轮开工建造,自主设计建造的主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产业集群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初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造船基地的空间布局,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专业化配套企业。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地位进一步稳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攀升,产业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与有关部门加强配合,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船舶行业发展规划,聚焦“十四五”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实施,进一步巩固优势,补齐弱项,分类施策,坚持智能绿色和高质量发展方向,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
人民邮电报
过去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快速发展,能否系统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分享一下发展背后的推动因素有哪些?下一步新能源汽车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郭守刚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 郭守刚
谢谢您的提问。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有关各方群策群力、奋发有为,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从市场规模看,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7.9万辆和319.4万辆,累计推广新数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攀升至1227万辆,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从技术水平看,大规模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270瓦时/公斤,相比2012年提高1.3倍,全新设计、正向开发车型成为主流,部分车型续驶里程超过700公里。从企业品牌看,2021年全球十大畅销车型中中国品牌有6款,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占6席。今年1-7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中自主品牌占比达到81.2%,比2021年提高4.8个百分点。从配套环境看,累计充电设施数量由2012年底的1.8万个,大幅增加至今年7月底的398万个,同时建成换电站1625座。建成超过1万个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基本实现退役电池就近回收。
回顾过去十年的发展,我们有三个方面的经验体会。一是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战略决策,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务院在产业发展关键节点明确顶层设计,使得一批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二是建立了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着眼全产业链布局,出台科学完备的支持政策。地方政府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政策,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三是形成了携手共进的发展格局。上下游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产品性能大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迅速提升;行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建言献策,在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还存在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贯彻落实“双碳”目标,加快编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二是加快新体系电池、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推进“车路网云图”一体化发展。
三是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快国内资源开发,健全回收利用体系,提升关键零部件供给能力和资源保障能力。
四是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组织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持续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
中国经营报
工程机械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装备,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程机械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哪些举措推动工程机械高质量发展?
王振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 王振
谢谢您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领域建设需要。
一是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我国已形成22大类工程机械产品,成为产品类别和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工程机械国内市场满足率从2012年的不到90%提高到目前的96%以上,挖掘机、起重机、装载机等主要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
二是技术水平大幅提高。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700吨挖掘机、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等一批重大装备成功研制并实现应用。2米及以上大型全液压旋挖钻机实现批量生产。掘进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
三是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有10家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其中,徐工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进入前10。在江苏、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形成了一批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带动性强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四是国际化发展提速。企业发展实现从研发生产国际化到品牌和管理体系国际化的转变,产品出口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及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超过30%。2021年工程机械产品进出口总额377.5亿美元,贸易顺差303亿美元。
工程机械是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也适合按照市场化方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作用,着力完善产业创新体系,补短板、锻长板,推进工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省级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企业跨领域合作建立联合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构建梯次布局合理、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体系,着力突破“卡脖子”瓶颈,加强关键核心和基础前沿技术研制。
二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依托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地方建设主导产品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产业生态体系完善的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业集群,贯通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
三是大力发展新一代工程机械。引导行业企业积极把握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融合机遇,把握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工程机械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网络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