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资源型城市”向“制造强市”转型突破,这个地级市如何抓?
发布:2022-07-29 阅读:469
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山东省济宁市正通过“制造强市”突破战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城市转型。
“以‘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胆略气魄,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备、创新活力充沛、区位交通优越、城镇布局科学、县域特色突出、农业前景广阔、人文沃土丰厚、生态资源富集、民生保障有力‘九大优势’,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创新驱动、现代港航物流、济宁都市区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两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乡共同富裕‘九大战略’,奋力实现‘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奋斗目标,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今年2月在济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说。
去年8月,济宁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分管副市长任副总指挥的“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从市直部门抽调专业性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集中办公,设置“1+7+7”工作架构,即:指挥部下设1个办公室、7个产业集群发展专班(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节能环保)、7个要素保障组(人才、政策支持、金融、基金、土地、生态环境、能源),严格落实产业会商谋划、驻企干部管理、定期工作例会、企业反映问题销号管理及定期督导通报等制度。同时,成立临时党支部,形成了指挥部办公室、产业集群发展专班、要素保障组、驻企业干部和攀登企业共同发力的产业发展格局。
济宁市
制造强市建设
“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
今年2月,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在济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作报告时说:“今后五年,要强力攻坚制造强市建设,更大力度构建高能级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坚持专业化思维、国际化视野,大力推进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打造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中心城市。”
“政事儿”从济宁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了解到,济宁注重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指导各县市区对攀登企业中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单、今年重点申报高企名单进行再梳理。此外,济宁目前筛选出44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其中33家由市级领导联系、11家由县级干部联系,实行“一企一专班”全链条跟踪服务。
同时,突出主导产业,指导各县市区按照会议明确的2-3个主导产业开展工作,重点梳理主导产业的主要企业名单,主导产业占制造业的比例,主导产业纵向关联性、横向拓展性的项目和产品,努力形成一批强链延链补链的项目和产品。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冯超,是去年8月派驻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的驻企干部。“驻企工作之前,我在高校从事职业教育和国际化办学工作。接到助企任务后,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到神力索具刚刚从德国购置设备和生产线,急需一批懂工艺、机械,又会操控、编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冯超介绍,他促成神力索具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共建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企业培养在智能制造、编程、工业设计等方面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同时,校企双方共同打造知识产权和专利库,帮助企业成功申报“索具产品受力分析中的载荷与约束的施加方法和装置”等6项高价值发明专利。
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大平表示,“通过助企攀登活动,驻企干部深入企业一线,解决企业问题诉求,将德国智能制造优质资源引入企业,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加快引进自动化、信息化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助力企业攀登发展。”
冯超说:“作为一名驻企干部,能够扎根企业一线,参与全市制造强市建设的热潮,为济宁市发展贡献力量,机会难得。我将继续牢记市委、市政府嘱托,在驻企工作中持续发力,认真履行职责,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与企业一起攀登,共同成长。”
济宁市
创新驱动发展
“敞开胸怀广纳英才”
“要强力攻坚创新驱动发展,更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久久为功优化生态,敞开胸怀广纳英才,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打响一流创新品牌,让创新创造活力在济宁大地竞相迸发。”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说。
“若说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崛起的引擎,科技创新就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济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8月,济宁印发《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开放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231”产业集群(即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高”优势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三新”新兴产业集群和医药产业集群)。
同时,济宁市成立市科技、人才招引工作指挥部。开展第二批重点人才工程配额支持企业评审,遴选50家左右攀登企业,给予市级人才工程配额,支持企业自主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
此外,济宁市实施“科技副总”选派,帮助攀登企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院所对接139名专家人才担任“科技副总”,指导企业与专家“一对一”制定工作方案,深化产学研合作。同时,指导企业健全博士后管理制度,为17名博士后举办科研项目开题报告会,充分发挥博士后人才作用。
今年,济宁市加大线上招聘力度,开展“名校人才直通车”助企攀登专场招聘会等网络招聘活动32场,开展“名校人才直通车”西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线下校园招聘会5场,共有5079家单位参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59万人。
济宁市
助企攀登
“组建1560名助企攀登干部队伍”
据《大众日报》报道,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说:“从制造大市到制造强市,党委政府不光要转变角色,还要适应角色、扮好角色,心贴心为企业送政策、实打实为产业解难题,打造懂企业、通产业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才能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阵地上插稳制造业强市这面大旗。”
济宁市实施“干部助企攀登”活动,市指挥部“一竿子插到底”,逐家企业走访调研,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今年以来,帮助新增攀登企业解决人才诉求389项,引进各类人才、用工4163人。2022年1月,攀登企业扩增到863家,助企攀登小组增加到378家,助企攀登干部达到1560人。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的周世平,是济宁市第二批驻企干部,今年5月派驻济宁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他介绍,在派驻企业担任职务,能够深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当中,了解企业最真实的运行情况。
周世平还谈到了济宁市派出的两批驻企干部的区别。“去年派出的第一批驻企干部,主要强调为企业解决困难、解决诉求,今年第二批市里要求要再上一个台阶,要帮助企业攀登进阶,利用自己的阅历、学识,资源帮助企业,在项目推进、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人才引进,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企业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周世平说,现在能明显感受到济宁市营商环境的提升。“以前政府对企业的形象,更注重的是管理,现在更重要的是服务,是服务部门而不是管理部门。通过驻企攀登驻企干部的帮扶,企业得到帮扶提升,驻企干部也得到了锻炼,开阔了眼界,扩展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此外,济宁市建立了市县两级专班和驻企干部、企业负责人定期沟通学习机制。举办1次长期培训班,3次交流会,开展产业发展研讨、企业生产管理、项目手续办理、问题破解会商等专题学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说,今后五年,是济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准确把握形势变化,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绘就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愿景。
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山东省济宁市正通过“制造强市”突破战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城市转型。
“以‘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胆略气魄,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备、创新活力充沛、区位交通优越、城镇布局科学、县域特色突出、农业前景广阔、人文沃土丰厚、生态资源富集、民生保障有力‘九大优势’,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创新驱动、现代港航物流、济宁都市区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两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乡共同富裕‘九大战略’,奋力实现‘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奋斗目标,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今年2月在济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说。
去年8月,济宁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分管副市长任副总指挥的“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从市直部门抽调专业性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集中办公,设置“1+7+7”工作架构,即:指挥部下设1个办公室、7个产业集群发展专班(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节能环保)、7个要素保障组(人才、政策支持、金融、基金、土地、生态环境、能源),严格落实产业会商谋划、驻企干部管理、定期工作例会、企业反映问题销号管理及定期督导通报等制度。同时,成立临时党支部,形成了指挥部办公室、产业集群发展专班、要素保障组、驻企业干部和攀登企业共同发力的产业发展格局。
济宁市
制造强市建设
“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
今年2月,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在济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作报告时说:“今后五年,要强力攻坚制造强市建设,更大力度构建高能级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坚持专业化思维、国际化视野,大力推进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打造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中心城市。”
“政事儿”从济宁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了解到,济宁注重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指导各县市区对攀登企业中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单、今年重点申报高企名单进行再梳理。此外,济宁目前筛选出44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其中33家由市级领导联系、11家由县级干部联系,实行“一企一专班”全链条跟踪服务。
同时,突出主导产业,指导各县市区按照会议明确的2-3个主导产业开展工作,重点梳理主导产业的主要企业名单,主导产业占制造业的比例,主导产业纵向关联性、横向拓展性的项目和产品,努力形成一批强链延链补链的项目和产品。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冯超,是去年8月派驻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的驻企干部。“驻企工作之前,我在高校从事职业教育和国际化办学工作。接到助企任务后,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到神力索具刚刚从德国购置设备和生产线,急需一批懂工艺、机械,又会操控、编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冯超介绍,他促成神力索具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共建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企业培养在智能制造、编程、工业设计等方面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同时,校企双方共同打造知识产权和专利库,帮助企业成功申报“索具产品受力分析中的载荷与约束的施加方法和装置”等6项高价值发明专利。
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大平表示,“通过助企攀登活动,驻企干部深入企业一线,解决企业问题诉求,将德国智能制造优质资源引入企业,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加快引进自动化、信息化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助力企业攀登发展。”
冯超说:“作为一名驻企干部,能够扎根企业一线,参与全市制造强市建设的热潮,为济宁市发展贡献力量,机会难得。我将继续牢记市委、市政府嘱托,在驻企工作中持续发力,认真履行职责,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与企业一起攀登,共同成长。”
济宁市
创新驱动发展
“敞开胸怀广纳英才”
“要强力攻坚创新驱动发展,更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久久为功优化生态,敞开胸怀广纳英才,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打响一流创新品牌,让创新创造活力在济宁大地竞相迸发。”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说。
“若说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崛起的引擎,科技创新就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济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8月,济宁印发《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开放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231”产业集群(即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高”优势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三新”新兴产业集群和医药产业集群)。
同时,济宁市成立市科技、人才招引工作指挥部。开展第二批重点人才工程配额支持企业评审,遴选50家左右攀登企业,给予市级人才工程配额,支持企业自主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
此外,济宁市实施“科技副总”选派,帮助攀登企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院所对接139名专家人才担任“科技副总”,指导企业与专家“一对一”制定工作方案,深化产学研合作。同时,指导企业健全博士后管理制度,为17名博士后举办科研项目开题报告会,充分发挥博士后人才作用。
今年,济宁市加大线上招聘力度,开展“名校人才直通车”助企攀登专场招聘会等网络招聘活动32场,开展“名校人才直通车”西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线下校园招聘会5场,共有5079家单位参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59万人。
济宁市
助企攀登
“组建1560名助企攀登干部队伍”
据《大众日报》报道,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说:“从制造大市到制造强市,党委政府不光要转变角色,还要适应角色、扮好角色,心贴心为企业送政策、实打实为产业解难题,打造懂企业、通产业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才能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阵地上插稳制造业强市这面大旗。”
济宁市实施“干部助企攀登”活动,市指挥部“一竿子插到底”,逐家企业走访调研,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今年以来,帮助新增攀登企业解决人才诉求389项,引进各类人才、用工4163人。2022年1月,攀登企业扩增到863家,助企攀登小组增加到378家,助企攀登干部达到1560人。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的周世平,是济宁市第二批驻企干部,今年5月派驻济宁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他介绍,在派驻企业担任职务,能够深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当中,了解企业最真实的运行情况。
周世平还谈到了济宁市派出的两批驻企干部的区别。“去年派出的第一批驻企干部,主要强调为企业解决困难、解决诉求,今年第二批市里要求要再上一个台阶,要帮助企业攀登进阶,利用自己的阅历、学识,资源帮助企业,在项目推进、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人才引进,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企业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周世平说,现在能明显感受到济宁市营商环境的提升。“以前政府对企业的形象,更注重的是管理,现在更重要的是服务,是服务部门而不是管理部门。通过驻企攀登驻企干部的帮扶,企业得到帮扶提升,驻企干部也得到了锻炼,开阔了眼界,扩展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此外,济宁市建立了市县两级专班和驻企干部、企业负责人定期沟通学习机制。举办1次长期培训班,3次交流会,开展产业发展研讨、企业生产管理、项目手续办理、问题破解会商等专题学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说,今后五年,是济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准确把握形势变化,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绘就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