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关于智慧城市的十点认识

来源:信息化协同创新专委会  发布:2015-01-15  阅读:2112

智慧城市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环境下的一种城市运营形态,它实现了全面透彻的感知、全面泛在的互联、全面应用的融合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在经历了探索和调整期后,迎来了一个务实发展的关键阶段,2015年将是智慧抓落实、见成效的关键之年。为做好智慧城市的相关协同创新工作,信息化协同创新专业委员会近期征询了部分专委会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议。现将征询整理的智慧城市的十点认识分享给大家,供参考。

一、从城市演进本质构建智慧的发展环境

城市源于市场和商业,兴于文化科学、民主法治。工业社会城市化的动力是工商金融、服务消费,以及相应的人口集聚。城市化提升了产业与人口集中度,提高了城市功能和效率,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贫困失业、违法犯罪、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差距扩大等挑战。智慧城市仅仅是城市演进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城市走向高级阶段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还要从服务城市发展、促进城市文明角度上去看待、认识、设计和实践,任何城市规划设计都不能脱离城市的本质,都不能脱离她承载人和物。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技术和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行业的智慧、管理的智慧、生活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以知识化、信息化为基础,以人为本、创新驱动构建智慧的发展环境,目的是让市民生活的更美好,创造就业,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二、以人为本、共建分享是构建智慧的根本目标

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在服务于人,为人民提供更加多样、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机会、更好的人居环境包括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安全健康、多样可分享的物质、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构建智慧环境要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城市建设贪大求全的观念,把改善基础设施、公共管理与服务、提高人民就业和生活品质与城镇信息化、智能化紧密结合起来。要顺应和支持信息网络和可再生能源等引发的分布式、个性化、多样化、网络化的创新创业和服务模式的发展,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等现代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应用。让每个人平等享有获取信息和知识,公平分享公共资源、创新创造,努力消除可能存在的信息垄断、信息封锁、信息分割和信息鸿沟,依法保护个人、企业、公共和国家信息安全。

三、绿色低碳智慧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摆脱资源禀赋约束,以智慧与低碳的双轮驱动来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城市的绿色低碳,才能真正地认知和发展好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才能实现以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手段,以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生活舒适为出发点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形态。绿色低碳主要体现在:大力推广在基础设施、传统产业领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更高实效,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支持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融合创新,加快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等新兴业服务业增长;大力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所急需的各类信息技术创新;推动政府部门间信息联动与政务协同,在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财政支出的同时,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落实社会各界加快使用信息技术类的节能产品;重视支撑智慧、低碳发展的人才培养;建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网络城市发展新秩序。

四、智慧城市整合共用的特征更加鲜明

智慧城市是基于知识社会创新,立足于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离散资源和应用整合使用的一种城市运营模式。随着信息化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各部门各业务系统基本建成后,城市管理与运行给固有的城市管理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单部门、单业务信息系统的应用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组织的整合,要建设适应整合融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并对目前所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集成与整合应用。智慧城市以信息的融合整合为基础,加强城市运行系统之间信息共享共用,强化业务协同应用和综合性城市管理与运行应用,从而达成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五、解决城市发展的难点热点成为建设重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人口规模日益膨胀,资源消耗日趋严重,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日益明显,城市的社会矛盾逐渐外露,城市中人、物、事的联动越来越密切,城市运营管理必须能够找到问题根源,从源头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以及基于传统模式下开展的信息技术应用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城市发展的本身对信息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城市的智慧化能够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城市日程运行的监测采集、汇集处理、智能分析、科学决策,运行监测和智能运营,以此提高政府的精准管理能力,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六、运营机制设计是智慧城市设计的灵魂

智慧城市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让每个人都融入城市治理网络,创造一个开放、共享、融合、和谐的城市环境,其中技术是依托,业务是基础,运营机制是灵魂,没有机制设计的智慧城市形不成完成的架构,承载不起智慧业务的运行。智慧城市机制设计要在传统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以信息化固化和创新的信息流为主导,以业务流程为辅助,重新规划设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各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智慧城市条件下的机制设计,要让城市居民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要让政府的治理依据、治理方式和治理过程更加透明、开放。为此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共享程度,增强社会主体在机制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遵循多元互动、多向协同的客观规律,从机制层面实现治理过程与智慧城市运行的深度融合。

七、大数据理念引导城市智慧化应用

在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有效挖掘、分析大数据,是高效解决城市运营问题的关键。借力大数据提升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融合应用,创新提升城市的理决策,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以城市数据公开开放为基础,实践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社区生活等领域的数据融合,使更加科学、绿色、便捷的智慧化新生活触手可及,将人们的简单平面生活转向多维泛在,实现居民生活智慧化,让智慧城市能够真正服务于民;围绕产业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加强金融、电信、医疗、物流等领域的大数据融合分析,发展以智慧电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等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智慧产业,智慧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举发展,助推智慧城市经济跃升。

八、多方参与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根本出路

政府主导智慧城市建设只是城市智慧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仅仅是智慧城市建设初期的一种重要引导模式,但这远远不是智慧城市建设全部。真正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是需要社会的多方参与,政府只需提供一个全社会创新建设城市的环境,根据市场化的分工,由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并从城市智慧化中分享发展收益,使城市建设进入良性循环。

九、创新性开展投融资运作

智慧城市是一项浩大、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其需要的金融服务手段和策略,也要具有创新性。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金融平台的支持,而金融服务的特点与实施策略和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思路、建设模式等紧密相关。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强调公私合作、政企联盟,在具体建设上可以发现多种模式。如政府和社会合资建设和管理;政府带头,社会参与;政府投资管理,研究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参与等。因此,未来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将通过对项目建设、运营的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形成资源整合、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商业模式,将呈现多种开发建设组合模式并进的态势。

十、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从国家层面智慧城市的标准制定工作,在启动之初就注重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体系化,这是智慧城市规范化建设、可持续运营的基本保障,标准先行在庞大的智慧城市工程面前,显得尤为重要。现已立项智慧城市标准包括:SOA标准应用指南、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建设管理及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指南等标准,2015年将完成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和分领域指标通用要求标准的制定工作。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加紧研究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和各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系统化为智慧城市整体实践过程提供标准化支撑。

小结:智慧城市是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进化的产物,构建智慧发展环境,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和谐协调、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需要社会各界贡献各自的智慧和力量,去逐步探寻符合我国国情的智慧城市建设道路,在当下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需要大家共同去尝试、总结、提炼、共享智慧城市实践成果,共享大家的智慧,使城市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