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权威发布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山东攻坚战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国家下达的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圆满完成

发布:2021-01-04  阅读:820

今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之年,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七场,介绍山东打好污染防治三年攻坚战相关情况。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山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刘家义书记、李干杰省长亲自指挥、强力推动,三年攻坚最终效果怎么样?今天,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攻坚战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国家下达的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圆满完成,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大气方面,全省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37%,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达到69.1%,较2015年增加14.2个百分点,“十三五”优良天数比例改善幅度列京津冀及周边省市第二名,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分别比2015年改善70%、15.8%,均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水环境方面,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2.3%,优于年度目标10.8个百分点、优于2015年近20个百分点,劣五类水体全部消除,也是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初步评价达到94.1%,优于年度目标6.1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土壤方面,全省受污染耕地全部采取了安全利用措施,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8.59%,均超额完成90%的年度任务目标,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


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省委、省政府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强配合、协同作战,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积极支持,形成了责任清晰、齐抓共管的合力。


一、强化政治责任,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初步形成。

省委、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2017年制定了《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方案》,在全省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2018年,出台“1+1+8”系列方案。第一个“1”,就是《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第二个“1”,就是《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我们也是全国唯一专门制定“四减四增”行动方案的省份;“8”就是集中打赢蓝天保卫战、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防治、危险废物治理和自然保护区等突出生态问题整治8场标志性重大战役,形成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压实工作责任,成立了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为主任的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省委、省政府领导每年带队督导污染防治工作;制定省直部门和中央驻鲁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出台了《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实施方案》,建立大气、地表水、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2018年以来,累计统筹省级以上资金580余亿元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强化精准治污,突出环境问题有效解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关注的环境质量问题,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聚焦臭氧、PM2.5协同治理,每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今年又启动实施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紧盯污染排放大户,累计淘汰燃煤小锅炉4.1万余台,完成1003台燃煤机组和23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综合整治1.1万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设施、1.3万余台(座)工业炉窑。聚焦陆海统筹,着力构建“水体—排污口—污染源”监管链条。在全国率先开展覆盖全省的入河排污(水)口排查,完成入海排污口监测和溯源工作。16市建成区166条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县(市)建成区治理完成率97.1%。全省178家国家和省级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今年,全省83个国控地表水断面年内均值全部达到或优于水质管控要求,小清河、马踏湖等一大批河湖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优美景象。聚焦土壤安全,为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完成了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8344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了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对1142家企业实行重点监管。16个市均至少建成1家综合处置中心,实现了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产生量的基本匹配,全省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强化源头防治,绿色发展方式加快推进。

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实施“四减四增”“四上四压”,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累计整治“散乱污”等落后企业11万余家,压减粗钢产能1500万吨、生铁产能970万吨。预计今年全省“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突破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5%,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万家。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压减煤炭消费,完成了“十三五”压煤任务;今年以来“外电入鲁”电量1060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4.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预计达到4510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31%。大力调整运输结构,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近17万辆。建成公转铁项目13个、里程253公里,在建项目9个、里程84.2公里,沿海主要港口煤炭集港实现铁路或水路运输。建成原油管道3750公里、成品油管道2200公里,央企炼厂、省内主要地炼企业基本实现原油管道通达,主要成品油消费区域实现成品油管道通达。大力调整农业投入结构,推广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的前提下,化肥、农药用量连续多年下降,去年分别比2015年下降14.7%、20.5%,今年将继续保持负增长。


四、强化科学治污,环境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坚持系统治理,与生态环境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区、经济绿色转型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9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编制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出台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意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实施“绿满齐鲁·美丽山东”国土绿化行动,2017年以来新增、更新和改造提升低效林849.5万亩。深入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1.3万余公顷,矿山生态修复3400余公顷,进一步筑牢了生态保护屏障。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环境问题监测和规律研究。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基本实现了对水、大气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的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目前全省共设置1万余个监控点位,比2015年翻了一番,监控范围更广、监控指标更全,具备了未来7天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测能力。充分利用在线监控、用电监控等方式,减少了现场检查频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实施重污染天气差异化管控,对39个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分级,其中承担居民供电、集中供暖和涉及外贸出口、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企业予以应急保障,避免了“一刀切”;对纳入应急预案减排的企业,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今年进入秋冬季以来,受特殊气象条件的影响,我省经历了几次污染过程,各级通过强化应急减排措施,主要污染物大幅削减,空气质量总体比预测向好一个等级。


五、强化依法治污,污染防治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综合采取法治、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加大法律保障力度。先后完成省级环境保护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修订工作,率先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医疗废物管理办法、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规定,出台分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行政督察力度。出台《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设立省级环保督察热线,实现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16市全覆盖。持续开展日常驻区督察,组建7个督战队跟踪督导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情况。出台省对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措施,对各市党委、人大、政府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出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量化问责规定(暂行)》《省级环境保护约谈办法》,确保了各项治污攻坚措施的落实落地。加大经济引导力度。省委、省政府2018年出台《山东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省已启动赔偿案件2261件、案值52.35亿元,均居全国首位,并率先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为推动生态环境污染修复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实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单件违法行为奖励金额由原来的最高2000元提高到5万元,充分发挥对社会公众的激励引导作用。


总体来看,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山东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一直偏重,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污染治理、减少排放,需要付出比其他地方更加艰苦的努力。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明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个“深入”,意味着触及到矛盾和问题的层次更深、领域更宽、要求更高。


一是持续推进结构调整。这是解决山东污染问题的根本举措。要研究编制我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从源头上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二是持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持续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充分运用“三线一单”成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守住生态安全边界。


四是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来源:山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