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权威发布丨山东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19年实现进出口2.04万亿元,2016至2019年均增长8.2%

发布:2020-12-18  阅读:1106

16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介绍“十三五”时期山东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三五”时期,山东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牢固树立开放强省鲜明导向,主动服务国家开放大局,全力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的步伐越走越实,货物进出口突破2万亿大关,实际使用外资实现稳定增长,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目标。
 
五年来,我们突出顶层设计,注重谋篇布局,构建起高质量开放的“四梁八柱”。这五年,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求发展,多次专题研究开放工作,搭建起山东对外开放大框架。2017年突出“谋篇布局”,召开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大会,出台具体意见,对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2018年突出“双招双引”,召开全省“双招双引”大会,举办首届儒商大会、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外交部“蓝厅”推介会等重大活动,积极搭建平台,发出“选择山东、共赢未来”的邀请,吸引海内外客商投资山东、创业山东。2019年突出“制度创新”,把“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作为八大发展战略之一,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开发区改革创新作出部署,全面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2020年突出“全面突破”,把“开放倒逼改革”作为九大改革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以开放助力疫情防控,促进复工复产,推动内外贸并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专题研究“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推出45条实打实的政策措施,构建起山东高水平扩大开放的“四梁八柱”。


五年来,我们顶住外部环境考验,持续优化结构,开放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五年,外部环境风险挑战显著增多,国内新老矛盾交织,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对开放工作造成较大冲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坚决顶住压力,全力稳外贸稳外资,开放指标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持续优化。一是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十三五”时期,全省货物进出口规模持续提升,2019年实现进出口2.04万亿元,2016至2019年均增长8.2%,高于全国年均增速,占全国比重由“十二五”末的6.1%提高到今年前11个月的6.8%。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连创历史新高,2019年达到146.9亿美元,2016至2019年均增长13.8%,规模跃居全国第四位。今年前11个月,外贸、外资分别增长7.3%、35.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外贸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实施“境外百展计划”,明确20国市场“一国一策”精耕细作,调整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成功创建全国唯一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农产品出口连续21年领跑全国。新业态新模式跑出“加速度”,7市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3地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跨境电商进出口、市场采购贸易年均增长86.7%、405.7%,今年前11个月分别同比增长197.9%、71.9%。青岛、济南、威海开展新一轮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淄博博山区、济南齐鲁软件园、山东中医药大学被认定为国家文化、数字、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三是利用外资结构明显优化。一、二、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1.6:52.7:45.7调整为2019年的0.8:32.1:67.1,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引进重大外资项目增多,对世界500强吸引力增强,“十三五”期间,5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新投资企业173家,其中美国思科、IBM、雅培、江森自控、谷歌、日本软银等16家世界500强首次落户山东。截至目前,已有219家世界500强在我省投资兴业,山东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五年来,我们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服务国家开放大局。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由“大写意”转向“工笔画”。“走出去”成果丰硕。积极参与“丝路明珠”工程,创新“丝路电商”,加强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十三五”期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实际投资较“十二五”增长2.4倍,占全国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国际物流大通道更加畅通。整合“齐鲁号”欧亚班列,运营线路直达“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42个城市。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立中(鲁)韩、中(鲁)日欧亚国际物流通道统一服务平台,开行日韩陆海快线,加速推进中韩陆海联运甩挂运输常态化运行,畅通“东联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成效显著。实施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拓展“合作区+”发展功能,今年前10个月,全省13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完成投资26.5亿元,产值155.4亿元,带动国内货物出口64.8亿元。


五年来,我们深入推动改革、制度创新,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关键性进展。各类重大开放平台叠加聚集,自贸试验区获批一年来,112项试点任务已实施104项,探索形成60项制度创新成果,36项在全省复制推广,9项具有全国首创性。《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正式发布,为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上合示范区“四大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建成运行青岛·上合国家客厅,推进跨境集装箱“海公铁”多式联运工程,今年前10个月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7.2%、18.3%。全国首创“负面清单”放权模式,“清单”外其他行政权力事项全部下放自贸试验区和上合示范区。开发区聚焦主责主业,自我革命、改革创新,呈现出轻装上阵、活力迸发的良好态势,全省经济开发区普遍建立“党工委(管委会)+”管理新模式,实现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全省的61.4%、52.7%,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占全省的76.2%。综合保税区通过新设和整合,总量达到13个,居全国第三位,今年前10个月,进出口增长17.6%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高能级活动接连举办,举办了首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香港山东周”、儒商大会等平台影响力不断增强,创新举办“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等系列重大活动,吸引了海内外客商投资山东、创业山东。


五年来,我们放大区位优势,创新机制合作,与日韩地方经贸合作更加深入。一是实现了地方经贸合作机制化。在省主要领导亲自推动下,山东与日韩先后建立高层省部合作机制、司局级定期磋商机制、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经济咨询顾问会议制度等9个方面机制化安排,推动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与韩国釜山开展通关流程创新合作,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合作机制优势。抢抓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机遇,实施《深化与日韩经贸合作先期行动计划》,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物流运输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实现了合作平台建设高端化。济南、青岛、烟台依托自贸区片区规划建设中日产业园。中韩(烟台)产业园、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等国家级合作平台发挥了独特优势,2019年中韩(烟台)产业园新增韩资项目45个,总投资3.2亿美元。三是实现高能级经贸活动举办常态化。“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出访日韩,连续3年举办山东日韩商务周,创新举办“对话山东—日本•山东产业合作交流”等活动,全年活动接续举办、好戏连台,山东与日韩经贸联系越来越密切,合作越来越深入。


五年来,我们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显著提升。“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五年,我们坚持刀刃向内,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商务、海关、口岸、税务等部门形成合力,大力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围绕通关、退税、外汇开展流程再造,创新“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绿色通道”等业务模式,出口退税平均审批时间压缩到5个工作日内,对重点出口企业做到了“随报随批”“随批随退”,服务效率显著提升。推进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应用,截至11月底,累计注册企业3.3万家,服务外贸企业超过17万家。投资自由化水平持续提高。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破解要素瓶颈制约,保障重点外资项目土地、能耗需求,营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让外商在山东投资放心、发展安心。服务质量更加优化。疫情期间,聚焦企业“急难愁盼”,上线运行“山东省稳外贸稳外资服务平台”,截至12月上旬,共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192个,办结率98.4%。建立省领导联系重点外贸外资企业制度,设立549支外贸外资企业服务队,有效稳住了外贸外资基本盘。


“十四五”时期,我们面对的国内外环境更加严峻复杂。面向未来,只有坚持开放合作,畅通内外循环,才能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开拓更加宽广的高质量发展前景。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山东发布)